淮南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

发布日期:2019-04-23 10:49 【字号: 阅读:

淮南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淮南调查队

(2019年4月15日)

  2018年,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、十九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,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围绕建设五大发展美好淮南,统筹推进稳增长、促改革、调结构、惠民生、防风险,着力做好“六稳”工作,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,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新步伐。

  一、综 合

  初步核算,全年生产总值[2]1133.3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4.3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122.4亿元,增长3.2%;第二产业增加值527.8亿元,增长4.1%;第三产业增加值483.1亿元,增长4.9%。按常住人口计算,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2487元(折合4909美元),比上年增长3.8%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.4:47.3:41.3调整为10.8:46.6:42.6,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.3%。

  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89.7万人,比上年增加0.1万人;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3.39%,比上年提高1.49个百分点。常住人口349.0万人,比上年增加0.3万人;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4.11%,比上年提高0.65个百分点。全市人口出生率11.81‰,比上年末下降1.42个千分点;死亡率6.9‰,提高0.78个千分点;自然增长率4.91‰,下降2.2个千分点。

  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6.4万人,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.9万人,农村转移劳动力4.9万人。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.1%,较上年末提高0.96个百分点。

  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.6万户,其中新增民营企业0.9万户。年末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19.4万户,同比增长21.9%。其中民营企业4.0万户,同比增长30.3%。

  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.7%,其中,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.7%,工业品价格上涨1.9%,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.7%。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.0%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3.7%。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3.9%。


 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。本年度原煤去产能600万吨。年末,商品房待售面积76.9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19.6%。其中,商品住宅待售面积42.9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6.9%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为13.16元,比上年同期下降0.46元。基础设施投资,水利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,农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7.5%、15.0%和48.5%。

  脱贫攻坚成效显著。全年共安排各级各类扶贫资金10.2亿元,其中,省级以上资金5.9亿元,市级扶贫专项资金1.7亿元,县级扶贫资金2.6亿元。当年贫困人口脱贫4.33万人,贫困村出列44个;年末,全市贫困人口1.98万人,贫困村11个。

  二、农 业[4]

  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3.2万公顷,比上年增长4.0%;棉花种植面积690公顷,下降15.2%;油料种植面积8869公顷,下降2.1%;蔬菜种植面积2.3万公顷,增长3.8%。

  全年粮食总产量320.2万吨,比上年增长5.6%,其中

  夏粮产量117.2万吨,增长10.5%;秋粮产量197.5万吨,增长3.3%。油料产量2.7万吨,下降2.9%;棉花产量772吨,下降16.1%;蔬菜产量79.0万吨,增长3.7%。



  年末全市生猪存栏53.6万头,比上年增长2.2%;全年生猪出栏118.0万头,增长2.4%。肉类总产量18.2万吨,增长0.8%,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1.8万吨,增长1.3%。禽蛋产量8.1万吨,增长3.4%。牛奶产量2.1万吨,增长85.9%。水产品产量17.5万吨,增长2.1%。

  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51.6万千瓦,比上年增长1.1%。各式拖拉机22.3万台,下降1.2%;联合收割机19278台,增长4.0%。全年化肥施用量(折纯)28.0万吨,下降1.6%;农村用电量13.9亿千瓦时,增长2.7%。有效灌溉面积283.33千公顷;节水灌溉面积140.34千公顷。

  年末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1家,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;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。

  三、工业和建筑业

  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[5]647户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.1%。其中,国有企业增长12.8%,股份合作企业增长24.1%,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3.3%。分门类看,采矿业下降2.2%,制造业增长10.0%,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.6%。


  规模以上工业中,34个工业大类行业有18个增加值保持增长。其中,家具制造业增长69.9%,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36.6%,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35.7%,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6.5%,纺织服装、服饰业增长25.5%,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1.4%,汽车制造业增长19.7%,电力、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5.5%,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3.0%。工业结构持续优化,全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.9%,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6.9%;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9.6%,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14.2%。

  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,原煤下降3.2%,洗煤下降32.7%,发电量增长12.1%,合成氨下降81.5%,化肥下降79.8%,水泥下降4.1%,矿山专用设备下降34.3%。



  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发电装机容量1519.5万千瓦,其中燃煤火电1441.6万千瓦,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82.0万千瓦。当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万千瓦,其中,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4万千瓦。

 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7.0亿元,增长8.4%。利润总额58.5亿元,增长4.1%,分经济类型看,国有控股企业下降9.1%;股份制企业下降6.9%,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54.2%;私营企业增长21.8%。分门类看,采矿业利润11.3亿元,比上年下降48.2%;制造业22亿元,增长7.2%;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5.2亿元,增长81.4%。

  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04户。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66.6万平方米,比上年减少9万平方米;房屋竣工面积251万平方米,增加59.7万平方米。全年实现利润总额6.53亿元,增长36.5%。

  四、固定资产投资

 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[6]比上年增长2.4%。其中,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8.1%,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.5%,民间投资增长7.2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投资增长67.9%;第二产业投资下降3.3%;第三产业投资下降7.9%。分行业看,工业投资下降3.5%。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下降10.1%;电力、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下降67.4%;制造业投资增长43.1%。


  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22.2亿元,比上年增长14.9%。商品房销售面积373.0万平方米,增长11.8%;商品房销售额247.7亿元,增长39.9%;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6.9万平方米,下降19.6%。

  全年全市亿元以上在建省重点项目272个,累计完成投资443.6亿元。扎实推进煤制乙二醇、煤制气、潘集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;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建成中交,潘集选煤厂、宏泰钢铁50万吨技改、三峡新能源光伏、淮滁高速等项目建成投产投运;引江济淮淮南段、商合杭高铁淮南段及站点、恒大阳光半岛、皖江物流综合码头、光电产业园等加快推进;总投资27.8亿元的谢家集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获国家批准,2018年完成采煤沉陷区新开工安置房3200套,搬迁入住3600户。

  五、国内贸易

 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9.0亿元,比上年增长11.2%。按经营地统计,城镇实现零售额445.6亿元,增长7.0%;乡村实现零售额163.4亿元,增长24.7%。按消费类型统计,商品零售额516.2亿元,增长8.9%;餐饮收入92.8亿元,增长25.6%。


  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7.8亿元,增长10.5%。全市纳入统计的24家开展网络零售业务的限额以上企业,实现网上零售额2.8亿元,增长45.1%,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由上年的1.0%提高至1.8%。

  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类值看,吃、用类消费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7.2%、15.6%,穿类下降27.4%;粮油食品类增长3.2%,服装、鞋帽、针纺织品类下降24.6%,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6.6%,中西药品类下降6.4%,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9.4%,汽车类下降1.6%。

  六、对外经济

  全年进出口总额48303万美元,比上年增长61.4%。其中出口43740万美元,增长60.3%;进口4563万美元,增长73.5%。从出口企业看,国有企业出口增长174.1%,民营企业出口增长45.4%。从出口商品看,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81.4%。


  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3家,比上年增长62.5%;合同利用外资42329万美元,增长5.8倍;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8525万美元,增长19.6%。全年对外工程承包新签合同额42200万美元,下降33.9%;完成营业额52803万美元,增长79.2%。当年外派劳务人员3500人,增长5.6%。引进内资实际到位市外资金总额为545.2亿元,完成年度任务的109.0%;利用亿元以上省外资金项目到位资金466.7亿元,增长2.0%。

  七、交通、邮电和旅游 

   全年旅客运输量3438.8万人,货物运输量23418万吨,比上年分别下降7.0%和0.4%。公路客运周转量21.2亿人公里,下降5.1%;公路货运周转量56.8亿吨公里,增长5.5%;水路货运周转量412.3亿吨公里,增长8.7%;港口吞吐量397.6万吨,下降77.9%。


  年末全市拥有民用汽车33.8万辆,增长14.1%;其中:载客车29.3万辆,增长14.5%;载货车4.2万辆,增长11.4%;私人汽车29.3万辆,增长15.4%。年末,全市公共汽车1253辆,增长19.7%;出租汽车3430辆,较上年下降5.6%。

  年末,全市公路里程达8539.5公里,其中,高速公路达210.6公里、一级公路达140.2公里、二级公路409.1公里。铁路正线里程116.8公里,其中高速铁路14.6公里

  全年电信业务总量88.3亿元,增长242.2%;邮政业务总量7.5亿元,增长25.4%。年末,全市有《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》的法人企业22家。快递与邮政快递包裹业务量2372.4万件,快递与邮政快递包裹业务收入2.8亿元,比上年分别增长57.4%和39.7%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3.9万户,下降4.2%;移动电话用户267万户,增长9.6%,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27.0万户,4G移动电话用户185万户。城镇家庭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14部,同比下降56.9%;拥有移动电话235部,同比增长0.8%;农村家庭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13部,同比下降53.5%;拥有移动电话235部,同比增长18.1%。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81万户,增长20.1%。

  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790.6万人次,增长12.6%。接待入境旅游人数6.17万人次,增长23.4%。旅游总收入187.6亿元,增长14.0%。其中,国际旅游收入3987万美元,与上年增长8.9%。全市星级饭店29家,客房2546间,分别比上年下降3.3%、1.0%。年末全市共有8个4A级旅游景区。

  八、财政和金融

  全年财政收入173.9亿元,比上年增长7.2%,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.4亿元,增长4.0%。全部财政收入中,税收收入140.8亿元,增长7.6%,其中,增值税增长2.7%,营业税下降18.6%,企业所得税增长35.8%。财政支出245.2亿元,增长5.1%。重点支出项目中,教育支出增长18.0%;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11.5%;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.5%;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5.8%;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2.7%;交通运输支出下降29.0%。全年33项民生工程实际拨付资金47.8亿元,同比增长6.0%。


  全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73.9亿元,比年初增加21.0亿元,增长1.0%。其中,非金融企业存款512.3亿元,比年初减少87.5亿元,降低14.6%;住户存款余额1159.4亿元,比年初增加102.0亿元,增长9.6%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435.2亿元,比年初增加142.4亿元,增长11.0%。其中,境内短期贷款452.5亿元,比年初增加11.2亿元,增长2.5%;境内中长期贷款910.1亿元,比年初增加118.1亿元,增长14.9%,中长期贷款中住户贷款359.3亿元,增长31.7%。

  全年直接融资总额达255.2亿元,比上年减少65.0亿元,同比下降23.7%。当年70家企业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功挂牌。年末,全市有1家公司在主板上市,1家公司在创业板上市,4家公司在新三板挂牌,183家公司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。


  全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57.0亿元,比上年增长16.1%,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7.3亿元,增长16.1%;人身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9.7亿元,增长16.2%。赔款和给付支出17.7亿元,下降0.6%,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0.1亿元,增长22.0%;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7.6亿元,下降20.2%。

  年末债券市场融资余额437亿元,同比减少5.4%,其中中期票据余额166亿元,短期融资券余额20亿元,企业债余额81亿元。

  全年证券交易额1896.1亿元,同比下降20.6%。

  九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  

  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52元,比上年增长8.1%,扣除价格因素,实际增长6.4%。人均消费性支出19983.5元,增长7.9%。其中,食品烟酒支出增长3.5%,居住支出下降5.2%。城镇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.2%,比上年下降1.4个百分点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2.6平方米,比上年增加1.9平方米。

  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26元,比上年增长9.2%,扣除价格因素,实际增长8.1%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567元,增长12.8%。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.7%,比上年下降2.0个百分点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7.0平方米,比上年增加4.2平方米。

  年末全市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6.8万人,同比增长1.6%;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153万人,同比增长1.3%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8.5万人,同比增长1.7%;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0.3万人,增长1.9%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31.7万人,增长1.4%。全市参加工伤保险人数、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33.7万人和28.9万人,分别增长0.3%和4.7%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230.7万人,同比下降1.7%,参合率为101.5%。

  年末全市2.7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,7.9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,农村五保供养2.5万人。全年医疗救助34.3万人次,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.1万人。

  十、教育、科学技术和文化

  年末共有普通高校6所,在校学生62885人,招收学生20731人,毕业生23685人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(不含技工学校)在校学生38415人;普通高中在校学生50861人;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63704人,其中初中112486人,小学251218人;幼儿园在校学生99196人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99.99%和92.56%;成人高校在校学生7783人。

  年末共有高新技术企业96家,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160亿元。科研机构130个。科技人员18160人。全年专利申请量5460件,比上年增长1.5%;专利授权量2313件,比上年下降1.9%。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6项;其中: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,二等奖1项,三等奖3项。

  年末拥有国家级研究院1家,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,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,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家,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;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,省级实验室3家;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0个,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;国家级、省、市创新型(试点)企业131家。

  年末全市科技孵化器共有11家,众创空间24家,“50·科技之星”创新团队49家。当年,全市新增众创空间8家,“淮南50·科技之星”创新团队10家。

  年末全市有县以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7个,其中质监系统4个,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;法定计量技术机构6个,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3.53万台(件)。全年制定、修订地方标准2项。年末,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、安徽名牌产品61个。

  年末全市有文化馆9个,博物馆5个,公共图书馆10个。各级综合档案馆8个,档案馆藏档案、资料120.6万卷(册),与上年持平。广播、电视覆盖率均为100%。《淮南日报》、《淮河早报》全年共发行130万份。

  十一、卫生、体育和社会服务

  年末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437个,其中医院78个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317个、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8个,其他卫生机构4个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,卫生院79个,社区卫生服务中心(站)177个,村卫生室827个;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,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,专科疾病防治院(所、站)2个,妇幼保健院(所、站)10个,卫生监督所(中心)8个。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8044人,其中执业(助理)医师6229人,注册护士8683人。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723人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.9万张,其中医院、卫生院床位1.7万张。中心血站1个,全年共有2.3万人次参加了无偿献血。全年医疗卫生机构共诊疗1310万人次。

  全年在省级各项比赛中,我市运动健儿获金牌81枚,银牌28枚,铜牌45枚。举办了“淮南国际马拉松赛”、“2018中国凤台警营马拉松”等16项次重大活动。

  年末全市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75个,床位

  4239张,收养各类人员3309人。不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454个,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42个,社区服务站227个,社区日间照料床位152张。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2052万元,筹集社会福利资金7718万元。

  十二、资源、环境和安全生产

  全年全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1129公顷,比上年下降14.4%。其中,工矿仓储用地156公顷,下降56.1%;房地产用地327公顷,下降14.1%;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646公顷,增长10.8%。

  全年全市供水总量21.84亿立方米,其中地表水供水量20.72亿立方米,地下水供水量1.12亿立方米。全年总用水量21.84亿立方米,其中,农业用水量11.45亿立方米,工业用水量7.71亿立方米,生活用水量2.10亿立方米。

  年末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40万立方米,比上年提高21.2%;污水处理率达到99.75%,提高3.75个百分点;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2.55%,提高0.61个百分点。

  当年全市人工造林面积1022.7公顷。年末全市森林面积86.6千公顷,森林覆盖率15.7%,较上年提高0.3个百分点。活立木总蓄积量549.9万立方米,森林蓄积量450.4万立方米。 

  年末全市有市、县级环境监测站3个。全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为235天,占全年比例为65.5%;全市PM2.5年均浓度为54.8微克/立方米,比上年下降11.4%。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71.4%。

  初步核算,全年能源消费总量687.66万吨标准煤,比上年下降3.51%。电力消费量增长3.8%。单位GDP能耗下降7.5%。

  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.062人,比上年下降28.7%;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事故死亡人数为0.565人,下降36.2%;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0.071人,上升31.48%。全年发生火灾事故1716起。全年发生交通事故928起。

  注:[1]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,正式统计数据以《2019年淮南统计年鉴》为准。

  [2]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,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。

  [3]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和行业实行相对分离的划分标准,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(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),第二产业指工业(不含开采辅助活动,金属制品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)和建筑业,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产业、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。

  [4]主要产品产量及播种面积,均为2016年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后的核定数。

  [5][6]2011年国家统计制度改革,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,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及房地产。

  [7]因区划调整,2015年寿县划入淮南市管辖,本公报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,历年数据均为含寿县数据。